江淮中学 江淮中学,是一所由转运公会筹款兴建的私立学校。该校建于1928年。1938年至1945年,蚌埠沦陷期间,江淮中学停办。抗战胜利后,1946年复校。建国后,1950年,改名为蚌埠市第二中学。由于该校校龄长,规模大,设备齐全,师资力量较强,故而,80多年来,在蚌埠乃至全省教育界,颇有影响。 一、江淮中学建校之前,蚌埠地区没有一所像样的中学,本地官绅富贾子弟,多远去南京、上海一带读中学,很是不便。当时,蚌埠转运公会具有一定资本,同时,该公会经营的生意很好,收入颇丰,地方上借口办教育,每年都要向该会派下很重份额的教育捐款。通惠转运公司经理王佩之、华大转运公司经理张献廷、荣兴转运公司经理胡汉卯、永安转运公司经理侯干卿等人计议,与其每年以巨额捐款投入地方搞有名无实的教育,不如狠狠心,聚一笔款子,自己办一所象样的中学,这样,既减轻了地方教育的负担,又解决了转运公会子弟就地读书的问题。于是,王佩之等人向公会会员们提办学的倡议,全体会员一致同意,并通过了以下的办学章程。一、组织筹备委员会,以转运公司文牍王子宜与公会委员王佩之、李振宸、胡汉卿、张献廷、高少与等为筹委,并以王子宜为筹备计划人。二、经费由每吨装货纯利中捐二角学厘,预计每年可得学校常年经费2万元。建筑费等预筹计划由筹委会提交大会通过后,另行凑集。三、校名定名江淮中学,附设高小完全小学。四、校址由筹委会向警察局接洽,拨给建校公地。五、申请凤阳教育局核准筹备,转报安徽省教育厅备案。 二、1928年11月,王佩之、王子宜等人以建校筹委会的名义,向警察局申请拨得前“长江巡阅使署”收用民田中的公地一块,坐落在老大街南郊。此地原为逢集时拴牲口的空场,俗称牛市营,靠近西营房。1928年冬天,在拨定的土地上,拉起了院墙。1929年春,在未曾建筑房舍之前,先在路旁的人行道沿途,广植风景树。学校房舍,在1929年8月份完成,在校院东部,辟为花园,建有数处亭阁。教室、图书馆、饭厅、礼堂等处所需校具也陆续由上海购回。至此,建校工作已基本完成。此后,便办理向教育局和教育厅立案的手续。先附上校董会的章程和名单,批准之后,再由校董会申请为江淮中学和附属小学备案。经凤阳教育局、安徽省教育厅核准,江淮中学于1929年8月招生,9月1日正式开学。这是蚌埠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私立中学。1930年,校董会又以王子宜、吴绩成的名义,申请在学校邻近处划拨一块土地,建造了教员宿舍。两处土地在一起,共计40余亩。 三、江淮中学1929年至1938年十年间,只办初中和附小。抗战胜利复校后,于1946年开始增办高中。男、女生,高、初中皆分校就读,各走大门,互不往来。学生中,三分之二走读,三分之一住校。高初中共分为18个班,学生人数约在1200人(1948年秋统计数字)。 学校的办学经费,开初全由转运公会提供,1931年大水之后,经费困难,学校创立团体中,又增加了盐粮公会、淮盐运商公会共为三家。与此同时,宝兴面粉厂、信丰面粉厂、银行公会,每年也均有定款捐助。学校的经费,历年来全由校董会中专人管理。江淮校董会董事长,自建校至蚌埠解放,计有六任,先后分别为:李振宸、张献廷、李沛生、项允诚、刘华轩、王佩之。 江淮中学校长,自建校到1949年1月,计有四任,先后分别为:万子青、马仰伯、吴绩成、王子宜。学校除校长外,分教务、总务两部。训育部,只负名义,不另请人。 1946年复校至1949年三年期间,训育主任由校长王子宜兼任。学校共有教职员40余人。其中有国民党党员七八人。校内无国民党基层组织。1946年复校以后,三青团组织进入了学校,在校内成立了一个区队,加入三青团的学生二三百名,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。江淮中学的学费,抗战之前的十年,以钱币交纳,每个学生每学期约需缴纳书杂学费24元,这笔款项充作学校日常杂费开支。1946年复校以后,学费即改收面粉。高中生每学期六袋,初中生每学期四袋。入校学生并不把面粉直接交给学校,而是把应缴面粉缴给宝兴面粉公司,宝兴发给联单收据,学生再持联到学校登记。教员的薪水,校长每月为15袋面粉,主任13袋,教员每周代课十个课时的,每月八至九袋面粉,一般职员均为六至八袋。 四、江淮中学的校训为“博爱育人”,系取西方教会学校所标榜的“博爱、平等、自由”之意。每天清晨上课之前,全校师生要做例行的“朝会”,由校长或训育主任进行精神训话。有时,指定某教师作专题讲演,如历史故事、科技动态、国内外大事等等。有一次朝会,江淮的同学印象很深。会上,训育主任王子宜端来一个碗,碗内是从饭厅里捡来的馒头皮。朝会一开始,他先吟诵了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这首唐诗,又讲了孔子称颂颜回的“一瓢饮”的故事,此后,对于学生不爱惜粮食的行为,他没有直接进行训斥,而是责备自己教学不严,当众打了自己的手心,并把碗里的馒头皮全都吃了下去。从此以后,江淮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明显地减少了。 江淮中学的校规,十分严格,除男女学生分校外,学校还规定,男女同学不准通信,不准交往,不准谈恋爱。要一心一意把书念好,学而优则仕。按照规定,每年毕业生都要参加数县统一的会考,在会考中,江淮的学生没有毕不了业的,并且不少人在会考中名列前茅。 江淮中学的篮球校队,是颇有名气的。1930年,安徽省主办的“蚌埠杯”篮球赛,江淮中学队三年连胜,学生抬着奖杯上街游行,一时传为美谈。1934年,江淮中学篮球队代表安徽省在上海赛区力战上海队,打出很高的水平。 江淮中学的校歌,是本校教员自己创作的,歌词是:“蚌山苍苍,淮水泱泱,大哉江淮,山高水长”。江淮中学的校服,是专门定做的,每套计有:黄卡其布上衣一件,黄卡其布裤子一条,高腰黑鞋一双,黄呢子大衣一件,宽沿呢帽一顶并童子军全身披挂。 五、1929年,江淮中学的学生中间即有了中共地下党的活动。中共长淮特委共青团书记陈雨田同志,不断地到进步学生中间,进行革命宣传。中共长淮特委的机关报《红旗报》,也常在同学中间传阅。经常和陈雨田同志在一起接触的进步学生有苗秀实等人。 1931年,由于国际支援断绝,中共长淮特委经费十分困难,从事军运、工运、农运、学运和从事《红旗报》编辑发行工作的同志,常常饿着肚子四处奔波。江淮中学的进步同学每餐饭后,都要偷偷地带出几只馒头,拢在一处捎出学校,给外面的同志充饥。 九一八事变以后,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,江淮中学生组成了“援黑(指黑龙江省)队”,决心投笔从戎,奔赴东北前线,参加抗日义勇军。国民党当局得知江淮中学学生“抗日援黑队”北上的消息,赶忙布置校方、车站,多方阻挠。但是,年轻力壮的学生们,翻过大门,跳越栅栏,涌入车站,慷慨陈词,拒理力争,决心以死报国。 迫于全国人民抗日的形势,威于江淮学生抗日的热情,车站站长勉强同意了“援黑队”同学的要求。但是,警察、校方、家长等各方人员却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地进行着严密的搜索,每搜到一个援黑队的学生,或好言相劝,或武力胁迫,一律押送回校。开初闯入车站时,意欲北上援黑的同学有200余人,待火车开出蚌埠抵达宿县,援黑队的同学下车点名,就只剩下苗秀实、梅方荣、边家泰等17人了。蚌埠江淮学生援黑队北上途中,历尽艰辛。离开蚌埠时,还是秋天,车到廊坊,即下大雪。由于没钱买票,从天津起,即爬上煤车进北平。进北平以后,17人只在前门外大栅栏高升客店订了两个炕,吃的是大饼,喝的是开水。尽管受苦受冻,但是,17个人北上抗日的决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。 抵达天津时,新闻界的记者们就访问过援黑队的同学,《天津日报》和天津的各家报纸,发了蚌埠江淮学生援黑队的消息。到了北平,北平的大、中学校抗日学生会纷纷到高升客店对援黑队的同学进行慰问,各报记者也纷纷来旅店对援黑队的同学进行采访。第二天,《北京晨报》等各家报纸都登出了蚌埠江淮学生“援黑队”的新闻。报纸在《江淮健儿壮志凌霄汉》的黑字标题下,一一列出了江淮学生援黑队成员的姓名。 北平大、中、小学学生上万人,召开欢迎大会,号召全国学生声援蚌埠援黑队。燕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校的同学们纷纷走上街头,为蚌埠江淮中学学生抗日援黑队募捐。上海、南京、青岛、济南、武汉、广州等地的报纸,也都登载了蚌埠江淮学生抗日援黑队的新闻。 在北平,海陆空军副总司令张学良,亲自接见了援黑队的同学,他对江淮学生的爱国热情十分赞赏。张学良向江淮中学援黑队的同学表示:“我有责任派调队伍援助东北抗日的弟兄,因为交通阻碍,一时难以到达,江淮学生有志援助,是值得赞许的。只是,千里之遥,风雪漫天,难以走到。最好先回江淮,有志报国,来日方长。”并且一再称赞江淮学生“其志可喜”,江淮学生立志抗日报国的行动,“可以激励全国青年”。 江淮中学援黑队的学生,没有接受张学良将军的劝告,决定步行去天津,再转车出关。步行经过丰台车站时,铁路工人对待这些热血青年亲如家人,招待他们以热菜热饭,鼓励他们以热言热语,并且照顾他们安全抵达天津。天津市的安徽同乡会在江淮学生抵达之时,已派人迎接,召开大会,热情接待。此时,江淮中学校方已奉命派员追学生返回,一些学生家长特意追寻至平津一带。在学校、家长、政府当局多方劝阻之下,这批学生听从了“暂返江淮,等待命令,集结北上,抗日报国”的许诺,终于未能如愿北上黑龙江。但是,他们的抗日行动、爱国热情,却给了蚌埠市人民很大的鼓舞。 (根据王子宜、刘震、边家泰、耿伯威、张伯廉等回忆材料整理) 江淮中学话旧 卧轨请缨,北上抗日援黑1931年九一八事变,日本无视国际公法,悍然侵占了我东北三省。值此中华民族的存亡关头,镇守在黑龙江兴安岭一带的马占山将军,义军崛起,率部浴血抗击日军。平津京沪各报,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抗日新闻,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,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力量。江淮中学广大青年学生目睹东北沦陷、国亡无日、何以为家的悲惨景象,莫不痛心疾首,悲怀壮烈。进步学生梅芳东、苗秀实、张韬等振臂高呼:“中华民族到了危急的生死关头,凡我热血青年,安能咨嗟慨叹于笔砚间乎?是效班超投笔从戎的时候了。”校内黑板、墙壁,大书特书“投笔从戎,北上抗日援黑”、“到黑龙江去,参加马占山的抗日义勇军”、“誓灭倭寇,收我东北”、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、“反对不抵抗主义”等标语,充分抒发了爱国主义的激情。接着梅芳东、苗秀实、边家泰等,串联各班,召开全体学生大会,商讨北上抗日援黑的具体办法,在慷慨激昂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,庄严地宣誓,组织北上抗日援黑队,命名为“江淮中学学生援黑抗日义勇军”,制定即日北上的行动纲领。会后,全体学生不顾校方的劝阻,结队冲出校门,迎着深秋的飒飒冷风,直趋车站。沿途高呼口号,面向群众宣传,讲到亡国灭种、东北沦亡,声泪俱下,观众无不为之动容。队伍行至车站,领队梅芳东、苗秀实等义正辞严地向站方交涉登车北上抗日援黑。站长出面阻止,声称不得上级批准,无权派车。国民党当局得知江淮中学学生抗日援黑搭车北上的消息,急忙通知校方、车站,不得政府许可,不准学生滋事妄动。有些学生家长也纷纷赶到车站劝阻,但学生激于义愤,慷慨陈词,痛述抗日救亡是革命青年的天职,声言:“学生不抗日、不救亡,难道听任敌寇宰割坐以待毙吗?”学生不顾多方阻挠,前呼后拥,跳越栅栏,冲进站台,争先登车,竟被路警强力制止,乘务员紧闭车门。上不了车,群情激昂,愤然卧在铁轨上,置死生于度外,用肉身阻拦火车开动。异口同声:不得搭车,宁愿碎死轮下。这种卧轨请缨的壮烈场面,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。站长迫于当时的紧急情势,感于热血青年的爱国激情,不得不同意登车。学生一听到获准搭车就一哄挤进车厢,除被校方、家长、路警拉下多人外,领队梅芳东、苗秀实、边家泰等11人,得偿了援黑抗日的意愿。在“壮志饥餐胡虏肉”的炽烈气氛中,随着汽笛长鸣,踏上了为国献身的征途。江淮附小教学活动综述江淮中学于1929年9月创办,附属完全小学同时也应运而生。铁栅校门两旁,俨然竖挂着“江淮中学”及“附属完全小学”两块金字校牌。江淮附属小学自创办之日起,经历了9个寒暑,至1938年2月日军占领蚌埠市前夕,迫于国难当头,忍痛停办解散。江淮附小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,但它早年对蚌埠市的小学教育多少做了点贡献,在蚌埠市小学史上应占有它可资纪念的一页。江淮附小开办之初,具有初具规模的办学设备、环境和条件,聘请的教师多半受过师范教育,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。在教师团结友善、相互奋勉的情况下,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,启迪学生的民主思想,着重日常的学习生活,结合教学实践,希望学生养成关心集体、友爱互助、公而忘私、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操。从训练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着手,指导学生成立学生会,分设学习、生活、文娱、卫生、体育几个分部。学生会主席和各部委员,分由教师协助辅导进行工作。简述具体工作和活动如下:学习部:学习委员负责管理下面几项活动。一、小报社——主办《我们的园地》周报。选派小报社社长1人,聘请主编、编辑、小记者六七人,负责编辑、采访、绘画、出版、誊写。由孙文宁老师辅导。每学期终了,孙老师编纂、油印、装订成册,存放儿童图书馆,借给学生阅读。二、儿童图书馆——选派正副馆长、图书管理员3—5人,负责管理、借阅等工作。馆内藏有《小学生文库》及其他儿童读物2000册。由柳慎如老师辅导。三、少年儿童演讲组——选派正副组长各1人,征调爱好演讲的学生,编组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写讲稿等活动。成绩好的酌情给予奖品。由徐鸣亚老师辅导。生活部:生活委员负责管理下面的活动。一、小商店——聘请正副经理各1人,营业员6人。由刘仲清老师协助与书店、文具店联系,采购练习本、大小字楷本、作文本、笔墨文具等,照批价出售。应得的回扣,作为结余。每学期终了结算一次,除去亏损,全作为各项活动的奖品。二、小银行——聘请小行长1人,职员6人。办理储蓄业务,鼓励学生储蓄,培养学生俭朴美德。每至期末结账,退还存款。按学生存款次数、多少,酌予奖品。由江智斋老师辅导。三、小法庭——聘请小法官1人,陪审员4—5人。主要仲裁和排解学生间的纠纷,监视学生守纪律、守秩序的情况,定期评定各班学习风气的名次。适当予以表扬和批评。由杨季豪老师辅导。体育部:由体育委员负责组织中高年级各班田径队,定期由体育老师冯胤伯轮流分配场地,进行经常性的训练。成立附小男女篮球队,由冯老师指导训练。文娱部:由文娱委员负责管理、组织开展活动。一、京剧组——选拔爱好京剧的学生组织京剧排练小组,聘请蚌埠市京剧团演员定期到校授艺,文裕如老师协助并辅导学生表演歌剧等。二、低年级儿童歌舞组,由张畹如老师辅导。卫生部:由卫生委员负责管理、组织各班负责清洁卫生的学生,检查个人、教室、草地、球场、游乐园等处的卫生状况,卓有成效的给予奖品或奖状的鼓励。由张植香老师辅导。上述的几项活动,可以窥见当年江淮附小活跃一时的精神面貌。江淮附小参加社会上各种比赛,之所以能够胜人一筹,主要是在这种精神面貌的基础上起步的。 凤阳县小学会考名列前茅1931年上学期,凤阳县教育局举办全县各完全小学(蚌埠公私立小学隶凤阳县教育局)会考。这次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会考,是一次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考核。经过了解,当时凤阳县教育局规定,全县小学一律采用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,惟独江淮附小因初办不知底细,选用了世界书局出版的教科书,内容诸多不同。参加会考,学生成绩定会受到影响;如不往参加,一所被核准备案的私立小学,将要遭到非议。无可奈何,只得硬着头皮参加了。犹记笔者在炎热的6月间,带领六年级40名应届毕业生搭车去凤阳报考,会考地点在原四中校址。男女生穿着崭新的童子军服装,严守纪律,在精神面貌方面表现了先声夺人的气概。考了国语、算术、地理、历史、自然、公民6科,以学习“世界”出版的教科书内容,应考“中华”出版的教科书试题,令人惶惑不安,但求所考各科能差强人意。一周后,凤阳教育局通知江淮附小参考的40名学生个个及格,总平均分为745分,仅比省立五中实小差05分。省立五中实小总分第一,江淮附小总分第二,省立三中实小总分第三。经过这次会考,与教学质量在皖北首屈一指的两个省立实验小学相比美,从而可以了解到江淮附小的潜在实力。至此,江淮附小在教学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。兴资办学的诸位校董得了这个消息,也觉得兴奋,很引以为自慰。江淮中学篮球队,驰誉江淮,名震华中。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4省曾联合举办华中运动会。1935年秋,湖南长沙举办的某届华中运动会,由4省选派篮球队参加。安徽省规定省属几个学区及安大篮球代表队互相比赛,优胜者选拔为省代表队。江淮中学篮球队主要是以争得上半年蚌埠市上海杯三连冠的附小5员小将为主组成的。5员小将中穆鸿庆、贾志桐、马锡祥刚入初一,张桂林、郭万福还在读附小六年级。与凤阳中学校队争战取得了学区代表队的资格,由冯胤伯老师率领去省城安庆参加省选拔赛,先胜各学区代表队,又赢了安徽大学篮球队,代表安徽省出席华中运动会。一个小学、初中学生组合的篮球队竟战败了大学生队,一时传为佳话,轰动了南江北淮。冯老师率队前往长沙,与江西队首战告捷,次场迎战湖南队又夺了魁首,最后与湖北队抗衡失利,名列第二,得了个亚军。据说湖北队拥有名将参赛(当年天津篮球五虎将之一),江淮中学篮球队能与强队切磋球艺,虽败犹荣。华中运动会闭幕后,冯老师领着小将们归途中路过武汉。适逢安徽大学篮球队与武汉大学篮球队进行友谊赛,打完上半场,武汉大学队领先。安徽大学队教练邀江淮5员小将替补打下半场。由于小将发挥了较好水平,转败为胜,为安大挽回了败局。培养体育人才,必须从小学抓起,从江淮附小和江淮中学篮球队的成长过程中,可以得到启迪。 作 者: 萧识真 来 源:
面议 研究生 / 经验不限
8W/年-14W/年 本科 / 三年以上
6K/月-8K/月 本科 / 经验不限
6K/月-10K/月 本科 / 经验不限
8W/年-16W/年 本科 / 应届毕业生
6K/月-10K/月 不限学历 / 经验不限
3K/月-6K/月 本科 / 应届毕业生
8W/年-15W/年 本科 / 一年以上
8W/年-15W/年 本科 / 一年以上
打开微信“扫一扫”